星期三, 8月 19, 2015

以色列。巴勒斯坦(9) 前進巴勒斯坦

(2013/07/03)

準備從以色列進入巴勒斯坦,預計參訪Bethlehem(伯利恆)、Jericho(耶律哥)、Hebron(希伯崙)、Nablus(納布盧斯)和Jenin(傑寧)等地。一早到巴士站牌等車,先搭車至Be’er Sheva,再到耶路撒冷,轉車前進至巴勒斯坦。

沒想到在Be’er Sheva center station被兩個男人:一名歐吉桑及一名年輕男子攔下,歐吉桑秀出他的證件,表明他是移民局,要求我出示護照。 歐吉桑先提問:「你是中國人嗎?」
「不是!我從台灣來!」我快速地否認。
我內心挺狐疑他們的身分,未曾在相關的旅遊資料中,有台灣背包客陳述被移民局攔查。不過我稍一轉念,往往我一戴上眼鏡,蓬頭垢面,一身狼狽行走時,的確會被誤認是中國人,確認他們移民局的證件後,我遞出護照。
歐吉桑接過手,瞄一眼看到護照上Republic of China上的「China」一詞,即說:「你是從中國來的嘛!」
「中國是People’s Republic of China,臺灣則是……」我試著解釋。
但我發覺歐吉桑根本不想聽我說明,面無表情的翻閱護照,查看我的入境資料,並打電話聯絡其單位確認資料正確性。
此時年輕小夥子打量著我,問我:「你是觀光客嗎?」
我揹了一個大背包,手提著照相機,頭戴防曬帽,身穿棉質休閒T恤,只差上面沒印上I♥Israel。這個樣子,然不成是偽裝成觀光客的偷渡客?
好不容易歐吉桑確認完畢,掛上電話,面無表情的還我護照,道一聲:「Have a nice day!」

兩人轉頭馬上走人,我剎那間為之氣結,他藉由盤問,施展他的公權力,事實上,是私人權力的展現,因為他帶著年輕小夥子,以執行程序之名,行教導/展現/秀/炫耀之實,質問一個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的觀光客。不過想想,在烏茲別克亦常常被警察攔檢護照,我雖無可奈何卻明瞭在後共產國家,以制度包裝權力的彰顯。難不成我對以色列和烏茲別克的期待會有所不同嗎?其實每個國家的恐外症,差別只是在顯性或隱性,明目張膽或是巧言包裝而已!

順利轉乘至耶路撒冷,搭輕軌到Damascus Gate,再轉搭21號公車至巴勒斯坦的Bethlehem (伯利恆)。公車停靠在Jaffa Gate附近,一名女軍人上車一個個核對乘客身分,我因明顯觀光客的樣貌,省去檢查。公車行駛約半小時後,即到達伯利恆,只見高聳的圍牆隔離以色列與巴勒斯坦,設有檢查哨,大概剛才已在耶路撒冷檢查過,所以檢查站稍作確認後,直接放這輛公車進入巴勒斯坦。前往巴勒斯坦的公車安檢並不嚴格,我推測當時以巴局勢並不嚴峻,且以色列政府禁止以色列國籍的人進入巴勒斯坦,只要確保車上無以色列人即可,巴勒斯坦的自殺炸彈客不會攻擊滿是巴勒斯坦人的公車吧!

一進巴勒斯坦領土,整個民情與以色列截然不同,熱鬧、喧雜、烘糟糟,下車的地方是十字路口,我有點昏亂,順著人潮爬坡而上,到達Visitor Information Center,經由指引,方找到Youth Hostel,並給了我Bethlehem、Hebron和Jericho的地圖。

放好行李,直接前往Dheisheh Refugee Camp,難民營1949年建立,收容以色列建國之初,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人,遙遙無期的歸鄉路,使得難民營從早期克難居住,已改建為水泥房屋,有些甚至是高級別墅。牆壁上許多塗鴉,巷道狹窄,我甫踏進難民營小鎮,許多小孩子開心圍繞著我這闖入者,他們熱情向我招手,要我跟著他們走,我不作他想,也不問他們要去哪,跟隨他們穿過小巷弄,爬上樓梯,沒想到無預警地直接進入其中一名小孩的家中!



家中陳設乾淨簡單,裡頭有一名老婦、二個已婚的年輕女子,乍看我的來訪,一點不覺得突兀,反而異常興奮。老婦坐在地板上抽菸,頻頻要我入坐,一名年輕女子趕緊跑去泡咖啡,端茶飲,我一點也不懂他們的話語,只能以猜測、微笑、點頭、搖頭試著溝通與釋放善意:年輕女子好奇我的髮簪,我連忙拔起來教她們盤頭髮;老婦比比她的婚戒,詢問我結婚了嗎?這是我在伊斯蘭宗教地區旅遊常常面臨到的問題,我趁機秀出手機中的婚紗照,她們對我的另一半非常感興趣,傳遞手機觀看;小孩也調皮拿著我的相機玩耍。



我深覺打擾她們的生活,於是起身告辭,她們不斷示意堅持我再多留一會兒。原來,小孩飛奔去找他們的親戚,又來了一男一女,外加一名嬰兒過來看看我這個遠來客。整個家庭充斥異常歡愉的氣氛,一會兒要求我抱嬰兒,一會兒請我表演功夫,我只好硬著頭皮表演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的兩光氣功,他們看了一愣一愣,不過還是捧場叫好。最後,他們甚至願意提供我住宿,我早聽聞巴勒斯坦人好客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親近,分享是常態,我推辭他們的盛情後離開,小孩子還是一直跟隨我,不斷在我身邊徘徊,街道上的孩童都睜大雙眼,好奇地跟我打招呼。


走回大馬路,向路旁的人詢問如何搭車到Hebron (希伯倫),他指示我到對面車道攔小巴,又看我不太會攔車,跨越車道走過來幫我,好幾輛前往希伯倫的小巴都是客滿,直到23號公車來,我才順利上車,前往希伯崙。

對尤太信徒、基督教徒與伊斯蘭信徒而言,希伯倫是僅次於耶路撒冷,另一重要宗教聖地。根據《創世記》記載,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等都安葬於希伯崙,尤太人稱 Tomb of Patriarchs (列祖之墓)或稱Cave of Machpelah,現今阿拉伯人所稱的Ibrahimi Mosque建於cave之上,Ibrahimi Mosque建築包含來自於西元前一世紀希律王(Heord)建築的基石、六世紀拜占庭時期所興建教堂等。自從1967年以色列佔領希伯崙後,以色列將部分的清真寺改為尤太禱告所,另一部分維持伊斯蘭清真寺,但限制巴勒斯坦人至清真寺的時間與人數。


我一下公車,穿越熱鬧的阿拉伯市街,通過老城,順著巷弄走,即抵達清真寺,途中不斷有人迎頭跟我道「Welcome」,這應屬巴勒斯坦最被通曉的英文單字了!也可從中窺其民族性,他們對外人極為熱誠,當然前提是不要對其作毀國滅家之舉。進入清真寺需脫鞋,女性則提供罩衫披覆,清真寺的角落可透過鐵圍欄窺見cave(洞穴)。走出清真寺,亦可至尤太禱告所參訪。

希伯倫是詭異的城市,尤太人屯墾區(settlement)和巴勒斯坦人區交相糾纏,以圍牆及鐵絲圈隔離兩區,或者是說保護尤太區,檢查哨或監視哨遍布,當我準備從尤太區走至巴勒斯坦區時,有一尤太老人對我說巴勒斯坦區是無法進入的,可悲的是,他不清楚只有身為外國遊客的我可以在這兩區遊走,就連最著名的景點Ibrahimi Mosque/Cave of Machpelah也是外國遊客在清真寺與尤太禱告處之間可不受阻礙的參訪,而駐守的尤太士兵問我是不是去cave或 tomb,絕口不提mosque。來到希伯崙可見尤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爭端的縮影,尤太屯墾區與巴勒斯坦區,雖是緊鄰的鄰居,卻是最危險的敵人。

巴勒斯坦的第一天,他們的活力,令人驚艷,然亦見其潛藏埋伏下的騷動不安。

0 comments: